500平台 - 500平台
500平台2023-01-31 16:05

500平台

在“数”与“网”中架飞桥 中国新闻网干部职工热议习近平贺信******

  中新网北京9月25日电 题:在“数”与“网”中架飞桥 中国新闻网干部职工热议习近平贺信

  中新网记者 马学玲

  “感谢乐桃文先生接受‘红星何以照耀中国’网络国际传播活动的采访 。新时代,如何提升国际传播,如何以侨为桥 ,更待我辈努力 。”

  这 是中新社侨务新闻部主任、中国侨网总编辑谢萍24日发布的一条朋友圈 ,分享了中国新闻网对美国犹他州韦伯州立大学信息系统终身教授、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乐桃文的采访。

  此前一天 ,9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强调,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 。

9月23日上午 ,庆祝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9月23日上午 ,庆祝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 。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作为中新社旗下 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连日来 ,中国新闻网干部职工热议习近平总书记贺信 。

  中新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表示,总书记的贺信极大增强了我们拥抱媒体变革大势、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要牢记嘱托 ,不辱使命 ,把握大局大势,掌握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语境,创新为侨服务 的新模式,锚定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的新方向 ,秉持中新社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脚踏实地 、笃行致远。

  中新社融媒体中心主任 、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表示,总书记 的贺信为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指明前进方向 ,我们将坚持以新闻立网,以求实创新立业 ,直面“数”与“网” 的历史变革 ,积极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国际传播新实践,在时代浪潮中架好座座桥梁,融汇东西 ,沟通中外 。

  筑团结之桥 ,力促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高度肯定了中新社70年来“为侨服务” 的坚守 ,并对新时期“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提出了全新要求。

  依托中新社深厚的“侨”渊源和丰富的“侨”资源,中国新闻网以网为媒,搭建广泛联系、积极服务华侨华人等“海外中国”群体的团结之桥。

  入职20年来,谢萍一直从事华侨华人报道,宣传中国 的侨务政策 ,关注侨胞与祖(籍)国和家乡的互动,聚焦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的足迹与成长……

  “廿载中新经历,我和我 的同事们一直致力于传递华侨华人声音 、展示华侨华人形象 ,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工作 。”

  谢萍说,站在新起点 ,面对百年变局及世纪疫情 ,挑战扑面而来 ,但责任始终在肩 ,将与同事们一道,继续贴近侨 、服务侨 、团结侨 ,努力做到凝心聚力,以侨为桥 ,为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做出中新人的贡献。

  “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 ,这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对中新社提出的明确要求。

  日常工作中负责对接海外华文新媒体的中新网总编室华媒部主编陈薇伊表示,总书记 的这句话让她格外激动 ,倍感鼓舞 。

  近年来 ,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携手全球华文媒体搭建“同心战疫信息服务平台” ,组织“四海同春”“云聚中秋”等活动 ,开设“华裔青年说”“此心安处是吾乡”等栏目,不断探索全球华媒新媒体合作传播模式。

  “在日常工作中 ,我能直接感受到海外华文媒体同我们亲如一家 的情谊 ,华媒朋友对中新社 、中新网工作鼎力支持 ,他们对祖(籍)国饱含 的深情 ,令人动容 。”

  陈薇伊表示,将谨记总书记的教诲和嘱托,继续努力做好广泛联系海外华媒的工作,与全球华文媒体一起 ,创新国际传播 ,为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作出更大贡献。

  架沟通之桥,助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肯定了70年来中新社在国际传播方面 的耕耘奋进 ,并要求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 、民心相通作出新 的更大贡献”。

  从诞生之日起,中新社就以推动交流 、沟通世界为使命。70年弹指一挥,当历史 的时针指向此刻 ,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 ,我们以何交流 ?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基于中新社遍布全球的采编力量,中国新闻网不断加强媒体融合 ,努力打造中外沟通新平台 ,探索构建国际传播新范式 。

  中新社视频部主任、中国新闻网副总裁齐彬表示 ,可视化是目前全球媒体发展 的重要趋势,也是提升国际传播实效性的有力抓手。今年以来 ,我们 的视频稿件被全球近300家国际主流媒体下载采用近3000条次 ,为展现可信 、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做出了努力。

  “我们要进一步发挥遍布全国及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的采集网络优势 ,采制传播更多有传播力、亲和力的视频稿件 ,并加强队伍 、平台以及客户服务等工作 ,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 的要求,提高国际传播能力。”齐彬说。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中国新闻网聚焦全球知名人士群体,于2021年10月创新推出“中外对话”融媒体栏目,以人为桥 ,连接东西 。

  为推动不同文明之间 的交流互鉴 ,中国新闻网以史为轴,自2022年5月起推出《文明的坐标》系列全媒体报道。镜头前,洋主播们化身vlogger ,跨越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之间 的障碍 ,带领全球网友探访三星堆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等 。

  在国际传播工作中,如何沟通也 是一大学问。

  中国新闻网副总裁、中新经纬总裁符永康特别关注到习近平总书记贺信中关于“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的要求。他说,这为中新社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明确了战略指引 。

  符永康举例说 ,“以今年前8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1%为例 ,我们没有泛泛而谈 ,而是采访许多海外华商 ,讲述如何把一条毛巾 的生意做到千万美元量级 ,引起很多读者共鸣。”

  “总书记这句话对新闻报道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中国新闻网首席时政记者阚枫表示 ,新时期 ,我们年轻一代记者应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发扬“中新风格” ,提高新形势下“官话民说 、中话西说 、长话短说、空话不说”的本领,提升报道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

  回望来时路,中新人一直用“新表达”捕捉时代气象 ,努力展现真实、立体 、全面的中国。

  “我们做出了许多年轻人喜欢 的正能量报道,如‘重庆山火中 的50件小事’等 。”中国新闻网社交媒体中心编辑高萌表示 ,将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 ,做年轻人 的向导 ,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中国新闻网融媒体创新实验室编辑佟瑶表示,将创新表达,以创意出圈 ,着力讲述可见、可感 、可知 的中国故事 。

  面对席卷全球的短视频热潮 ,中国新闻网视频中心专题部主编张昂表示 ,要抓住时代机遇,努力创新对外话语体系,更好担负起联接中外 、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 。

  铺友谊之桥 ,遇见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70年来 ,中新社还铺就了一座沟通中外 的“友谊之桥”。在这座桥上,中外名家云集,动人 的故事远播万里 ,绵延至今。

  “1981年年初,有几位中国朋友告诉我 ,一家新成立 的公司南海影业正在做一部电影《原野》 。”意大利著名电影制片人 、电影史家马可·穆勒近日到中国新闻网录制“中外对话”节目时回忆,当时通过中新社这部电影 ,认识了该片女导演凌子 ,并通过凌子认识了一批中国第五代导演 。

  此后 ,马可·穆勒将影片《原野》带到威尼斯,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在掌舵洛迦诺 、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的40年间 ,马可·穆勒把陈凯歌 、田壮壮、张艺谋 、贾樟柯等中国导演推向国际舞台,被誉为“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 的第一人” 。

  在今次录制节目时 ,得知恰逢中新社70周年社庆 ,他动情地说:“我很想再见她(凌子)一面。”

  “我们广交朋友 ,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中新社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中新网研究院副院长彭大伟表示。

  特别 是面对新形势,中国新闻网积极作为 ,与外籍人士广泛建联。

  在“爱上北京 的100个理由”短视频征集大赛颁奖典礼现场,中央民族大学美籍专家马克·力文教授深情献唱原创歌曲 ,北京化工大学外籍教授戴伟通过化学小魔术变出了写着“我爱北京” 的纸条 ,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 的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则幽默地分享了“我爱北京的11700个理由!”

  这些外籍人士对中国的热爱 ,溢于言表。

  “我们正 是通过此类活动,将热爱中国 的外籍人士聚在一起,搭建多圈层交流平台,让一批知华友华人士成为跨文化传播和传递中国形象 的使者 ,成为中外友好的切实推动者 ,这也正是国际传播工作希望抵达 的彼岸 。”中国新闻网海外传播中心项目传播部主编冯爽说。

  立足中国 ,走向世界 ,抵达彼岸 ,回到中国——世界 ,终将遇见一个可信 、可爱、可敬 的中国 。(完)

新冠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 家庭 、学校 、公共场所消毒怎么做 ?******

  随着国家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的甲类传染病预防 、控制措施 ,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依据新冠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在相对封闭 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等相关要求 ,上海市防控办环境整治消毒专班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出新冠病毒感染消毒提示,详见 ↓

  新冠感染者康复期间居家消毒

  1. 感染者居家隔离期间 ,尽可能待在通风较好 、相对独立 的房间,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 ,减少与同住人员近距离接触 ,如条件允许使用单独 的卫生间 。房间内配备体温计、纸巾 、口罩、一次性手套 、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及带盖的垃圾桶。避免与同住人员共用餐具、毛巾 、床上用品等日常生活用品 。

  2. 感染者与共同居住者或陪护人员尽量减少直接接触 ,接触时双方均佩戴口罩 ,讲究咳嗽礼仪 ,注意手卫生 。

  3. 在做好居室日常清洁卫生的基础上,居家加强开窗通风 ,重点做好餐饮具、居室台面、门把手、电灯开关等接触频繁部位及浴室 、卫生间等共用区域的清洁和消毒。共用区域感染者每次使用后及时消毒 。

  4. 感染者产生的生活垃圾装入塑料袋 ,放置到专用垃圾桶 ,清理前用消毒剂喷洒至完全湿润,然后扎紧塑料口袋 ,再和家里其他垃圾一起丢弃。

  5. 感染者转阴后对感染者使用过的物品和接触过的物体表面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彻底 的消毒。对于不适宜消毒处理 的物品,如书籍、贵重物品,可通过密闭封存、室温静置7至10天方式进行处理。

  6. 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时居家以擦(拖)拭、浸泡消毒为主。使用常规家用清洁消毒产品按说明书使用,注意清洁剂和消毒剂的安全存放 。

  公共场所消毒

  7. 公共场所等人员聚集的场所在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期间应加强日常预防性消毒 。可通过持续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 ,可用排风扇、空调系统等进行持续的机械通风。按相关要求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洁维护和消毒。

  8. 公共餐(饮)具 、共用 的毛巾、浴巾等物品应按要求一人一用一清洗消毒 。先清洗后消毒,首选煮沸 、流通蒸汽或相应的消毒柜消毒 。

  9. 公众经常接触的电梯按钮 、门把手 、水龙头等环境物体表面,以及公共卫生间,应安排专人进行清洁消毒 ,根据使用人员数量相应增加消毒频次。

  10. 拖布、抹布等卫生用具,不同的区域避免交叉混用 ,使用后使用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 ,并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存放。

  11. 垃圾收集清理时,塑料袋严密包扎后 ,用消毒液对垃圾袋外表面进行喷洒消毒,再运送至垃圾投放点 。

  12. 工作人员出现新冠感染后 ,应对其可能污染的物品、环境、垃圾等由消毒专业人员开展终末消毒 。

  重点单位消毒

  13. 托幼机构 、中小学校 、养老机构等重点单位在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期间应安排专人开展日常预防性消毒工作 ,消毒人员应经过规范的消毒培训。

  14. 幼儿 、学生和老人等所在 的室内场所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 ,可用排风扇 、空调系统等进行持续 的机械通风 ,必要时使用有效的循环风空气消毒机开展消毒 。并按相关要求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洁维护和消毒。

  15. 食品应烧熟煮透。加工食品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手套 ,严格手卫生。冰箱内储存的食品如果受到污染,应按垃圾处理 ;冰箱内壁、物品外包装如果受到污染,在冰箱内温度恢复常温后进行消毒处理。

  16. 公共餐(饮)具、共用 的毛巾、浴巾等物品应按要求一人一用一清洗消毒 。先清洗后消毒 ,首选煮沸 、流通蒸汽或相应 的消毒柜消毒。

  17. 对于幼儿 、学生和老人等经常接触的电梯按钮 、门把手、水龙头 、餐桌等环境物体表面 ,以及公共卫生间 ,应安排专人定时进行清洁消毒。

  18. 拖布、抹布等卫生用具 ,不同 的区域避免交叉混用,使用后使用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并用清水冲洗干净 ,晾干存放。

  19. 出现新冠感染后,应对其可能污染的物品、环境、垃圾等由消毒专业人员开展终末消毒。

  注意事项

  20.消毒方法优先选用阳光暴晒 、热力等物理消毒方法 ,对于环境物体表面可以采用化学消毒剂擦拭 的方式 。

  21. 消毒液要现用现配 。消毒剂尤其含氯消毒剂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配制和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 ,并防止溅到眼睛 。同时消毒剂具有一定 的腐蚀性 ,注意达到消毒时间后用清水擦拭 ,防止对物品造成损坏 。

  22.消毒液应单独使用,不与其他化学成分混合使用 ,使用前认真阅读消毒产品说明书 ,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 、作用浓度、作用时间正确使用 。

  23. 消毒应科学规范 ,避免过度消毒,不直接使用消毒剂对人体进行喷洒消毒,不在有人条件下对室内空气使用化学消毒剂喷雾进行消毒 ,不使用酒精对空气或大面积喷洒消毒 。

  24. 消毒剂应存放于阴凉避光处,避免与药品混放或儿童触及 。(总台央视记者 王殿甲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500平台地图